永远的敬仰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于志强
永远的敬仰
贝聿铭着装永远优雅得体,他说:“西装就像建筑的外立面,是你给世界的第一个承诺”;他谈吐精准而雅致,表达谦逊而有幽默感,他说“艺术和历史才是建筑的精髓”。

©Pei Architects
极致精确
他追求建筑的极致精确,香港中银大厦外立面,每一道斜撑钢构的接缝都与玻璃幕墙的分缝完美对齐,菱形网格从基座至塔顶精确收分,从结构、幕墙、景观石材铺设、到内部装修,都精准对齐,这种精准,是几何与结构的诗,更是他精神世界的具象化。香港中银大厦、北京中银总行大厦、柏林德国历史博物馆、卢森堡现代美术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他的每一座建筑都是这样。





©Pei Architects
和谐共生
他追求建筑与历史、城市环境、人的和谐共生;他的作品融汇全球智慧,成为跨文化对话的桥梁;他倡导公共性优先,建筑服务于民,让建筑成为城市公共客厅;他推动包容性设计、倡导利他的恭让精神,是中华美德国际化的具体体现。他的实践向人们呈现了,伟大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对诗意栖居的不懈探索。他说“建筑是人类文明在宇宙中的最大物质颗粒,是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终极探索,也是构筑永恒的梦想”,他被誉为“现代主义最后的大师”。
第四季风景
庄子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子贡问时》客曰“年之季其几也?”答 “四季也”,客曰 “三季”,遂论不止,子闻声而出,子贡问之,夫子察然后言 “三季也”,客乐而乐也,子曰“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季界的差异,往往带来认知的鸿沟。
清代大学士张英家人与邻居吴氏为墙基争执,修书到京向他求助,他回信“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于是张家主动后退三尺,吴氏深受感动,也拆墙后退三尺。
贝聿铭将尊重文化、恭让他人、服务公众、回馈社会这些深沉的利他精神融入每座建筑,这些精神皆超越形式之美,和张英“让他三尺又何妨”都是人间第四季风景。
英蓝住宅放弃了原城市规划双楼门大体量住宅楼的设计形式,改为一个楼门的独栋,这一调整为北侧住宅让出视野通廊。


镜子里的香积寺
过去30多年间,我走遍世界各地,探访好的建筑、设计、规划,为之感动——建筑是艺术,是城市的灵魂,是文明的凝固,我希望每一个的好设计都能在祖国的土地上升华。
2014年的中国,正处于新一轮房地产洪流的酝酿期,政府对每一块土地都规定了严格的开工、竣工时间,整个行业的高速周转——杭州房地产项目资金周转周期平均不到8个月。我们取得土地后没有急于开工,而是静下心来研究,思考怎么去设计、建造和运营项目。从那开始,我专注设计,历经3年终于在2017年动工,此后每隔一周,我都会来杭州,最早的航班飞,最晚的航班回。如同汉考克大厦,社会对这个项目有很多误解;项目历时11年、总投资超过50亿,从一个普通的房地产项目涅槃成为最现代的建筑雕塑群,成为千年历史香积寺永远的一炷香。
我们的努力是破解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矛盾课题的探索,成为滚滚洪流的快销房地产大潮中坚持理念、坚守品质、坚守城市公用建筑公益性的示范。
“镜子里的香积寺”——镜中显现的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是礼让、牺牲与创新精神的共生,是时间对我们所有坚持的温柔馈赠,是人间“第四季”的风景。
贝聿铭说:“有三四件代表作,比五六十栋建筑强多了。要的是质量,不是数量。”
贝建中说:“我父亲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