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通关创新助力科研,首批非洲鳉鱼鱼卵在北生所投用

2025-07-21 22:23:00

非洲鳉鱼近期“游”进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实验室,助力科研团队开展创新攻关。记者从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内的一站式生物材料进出口平台——绿通北平台获悉,今年5月,中国首批200只非洲鳉鱼鱼卵在海关关员的全程监管下完成通关,目前已在北生所投入使用。

这是我国首次引入非洲鳉鱼这一新型模式生物,该物种的引进填补了我国脊椎动物新模型空白,也为科研用模式生物进口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模式生物,是指生物学家进行某种科学研究所选定的生物物种。为何选择非洲鳉鱼作为模式生物?北生所科研团队介绍,非洲鳉鱼是目前全世界在实验室可饲养的寿命最短的脊椎动物,平均寿命为4至6个月,其生长速度极快,可自发胚胎休眠,休眠时间可达4至6年,且不影响后期继续发育及生殖能力,因此为研究操作节省大量时间及空间,在器官再生和衰老研究中具有其他模式动物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

2022年5月,北生所科研团队首次向绿通北平台提出了进口非洲鳉鱼这一模式生物的需求。“非洲鳉鱼胚胎的进口涉及多层级审批、严格时限管控、精密温控要求和高风险操作等复杂环节。”中关村生命科学联合创新服务中心总经理李征坦言,其中首要难题是,在隔离场申请过程中,北生所作为最终使用单位,因其科研院所的性质无法备案成进出口收发货人。

针对这一难题,绿通北平台多次与北京海关动植处、中关村海关、海淀海关等相关部门沟通商讨解决方案。“进境水生动物隔离场的审批,因其特殊性和稀缺性,需要各级海关乃至海关总署的逐级审批和现场考察。”李征告诉记者,历经多次整改和材料补充后,今年1月,北生所终于成功完成海关的临时备案,并获得申请进境动物隔离场业务办理的资质,打通了进口主体资格的关键一环。

接下来,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因隔离场有效期仅半年,进口非洲鳉鱼胚胎的条件又极为苛刻,要求运输总时长不得超过168小时,其中空运总时长不得超过20小时,同时,环境温度最好保持在20℃至28℃,非洲鳉鱼才能存活,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进口时间只能在4至5月份,错过这个窗口期,北生所又需要再等一年时间。

为了抓住这一时间窗口,绿通北平台全程协助北生所通知发货人申请美国农业部(USDA)动物卫生证书,办理国内动植处许可证,以及选择具备运输条件的国际运输公司,安排最佳运输线路等。“非洲鳉鱼胚胎因其特殊性,美国的卫生证书只有10天有效期,但这个期间正好赶上我国‘五一’假期,为避开假期,我们经过精准规划,安排到货日为5月7日,这意味着留给通关和查验的时间窗口近乎为零,容错空间极小。”李征说,最终所有环节精准衔接,进口流程顺利完成,确保了这批珍贵科研材料的存活与合法入境。

如今,非洲鳉鱼已经在北生所实验室内助力科学家开展科研攻关,通过一系列研究,科研团队有望系统性解析脊髓再生及衰老引起的再生能力衰退相关分子机制。同时,本次非洲鳉鱼胚胎的成功进口,成为政策突破、科学规划、极限操作与精密执行的结合典范,未来,有望推动形成科研用生物材料进口便利化制度。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赵语涵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美格网 赣ICP备202200843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