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的文创团队 让文物“活”起来 “火”起来
在位于银川的宁夏大学,活跃着一个由不同年龄段师生组成的“丝路宁夏文创”校园文创团队,团队中有多年深耕文物研究领域的资深教授,有引领历史和文物研究学术前沿的博士后,也有美术和设计专业的年轻人,他们将文化、文物、考古等学科的科研成果与文创产业相融合,让历史与现代碰撞出创新火花,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
自2017年该团队创建以来,已为宁夏、甘肃、陕西等地景区、文博单位创作出30多个系列400余种文创产品,并获得设计专利100余项,获得国家及自治区级创新创业奖项20余项,为宁夏及周边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文旅融合发展贡献力量。

4月23日,“丝路宁夏文创”团队成员、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博士后苗亚婻 (左)与宁夏大学美术学院大三学生张哲在讨论文创产品设计思路。
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4月23日,“丝路宁夏文创”团队成员在设计新款文创产品。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4月23日,“丝路宁夏文创”团队成员在实训室制作文创产品。
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4月23日,“丝路宁夏文创”团队成员在实训室设计、制作文创产品。
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4月23日,“丝路宁夏文创”团队成员在实训室设计、制作文创产品。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4月23日,“丝路宁夏文创”团队成员、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副院长于光建(左二)带领“丝路宁夏文创”团队讨论文创产品设计思路。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丝路宁夏文创”团队研发的各类文创产品(4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4月23日,“丝路宁夏文创”团队成员、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博士后苗亚婻 (左一)向客户介绍文创产品。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4月23日,“丝路宁夏文创”团队成员在宁夏银川西夏陵博物馆采集文创素材。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4月23日,“丝路宁夏文创”团队成员杨柳钰在宁夏银川西夏陵博物馆采集文创素材。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4月23日,“丝路宁夏文创”团队成员杨柳钰在宁夏银川西夏陵博物馆采集文创素材。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4月23日,“丝路宁夏文创”团队成员在宁夏银川西夏陵博物馆采集文创素材。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4月23日,“丝路宁夏文创”团队成员张哲(左一)、景利军(左二)、赵亮(右二)、杨柳钰在宁夏银川西夏陵博物馆采集文创素材。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4月23日,“丝路宁夏文创”团队成员杨柳钰(右一)在宁夏银川西夏陵博物馆向游客介绍团队研发的文创产品。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4月23日,“丝路宁夏文创”团队成员景利军(左一)、苗亚婻(右二)在宁夏银川西夏陵博物馆向工作人员了解文创产品销售情况。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丝路宁夏文创”团队研发的西夏文象棋文创产品(4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4月23日,“丝路宁夏文创”团队成员景利军(左)、杨柳钰在实训室讨论新研发的穿戴式文创产品——太阳神遮阳帽。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丝路宁夏文创”团队研发的各类文创产品(4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