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唤醒一座城的绿色蝶变……
来源:【西安日报】
从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被重新发现,到如今的万鹮竞翔,陕西省围绕朱鹮保护,为世界濒危物种拯救提供了“中国方案”。5月20日,“翩跹四十载鹮影映华章——朱鹮重新发现44周年主题宣传采访活动”在洋县启动,省市20余家主流媒体通过笔触和镜头,共同记录朱鹮保护、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以及有机产业的发展。

翩跹四十载 鹮影映华章
从孤羽7只到万鹮翱翔的世界奇观
朱鹮生态园位于自然环境秀美的洋县纸坊街道办事处党水河畔。在硕大的朱鹮野化驯养网笼里,数只美丽的朱鹮或在水塘边悠闲地觅食,或在枝条间翩翩飞舞。来自洋县青年路小学红领巾社团的同学们,正在表演原创皮影剧《鹮乡好少年》,通过皮影戏的形式,向大家宣传朱鹮的保护知识。
“从曾经的孤羽7只,到如今的万鹮竞翔,朱鹮的重生之旅充满了艰辛与希望!”朱鹮保护站工作人员罗元一说,40多年来,为了给朱鹮提供一个理想的生存环境,洋县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恢复湿地、封山育林、植树种草、投放鱼苗、改善水质等,并实施了“鹮田一分”项目。

朱鹮生态园的“红领巾”宣传员
通过多年努力,朱鹮的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分布范围也逐渐扩大,朱鹮的栖息地也由原来的5平方公里扩展到6万平方公里,覆盖了15个县区,年繁殖增长率高达34%以上,成功摆脱了灭绝的威胁。
“在我们草坝村,经常都能看到朱鹮。特别是每年插秧的时候,田间地头、水渠边上随处可见正在觅食的朱鹮。”洋县朱鹮爱鸟协会会长华英告诉记者,为了保护朱鹮,村民们制定了“不得修枝、砍伐朱鹮筑巢的树木”等“十不准”村规民约,在大家的保护下,草坝村筑巢繁衍的朱鹮以及其他鸟类逐渐多了起来。洋县朱鹮爱鸟协会成立于2006年,专门观察、记录以朱鹮为主体的鸟群种类、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繁殖和栖息分布情况,探索实施保护措施。会长华英先后收集、拍摄了自然状态下的鸟类资料图片30余万张,撰写文字资料30余万字,建成了一套洋县鸟种分布的动态档案,为研究、保护、拯救洋县境内以朱鹮为代表的鸟类提供了翔实、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他还积极进学校、进企业开展爱鸟护鸟知识讲座,鼓励身边人参与到爱鸟、护鸟行动中来。

洋县中小学普及保护朱鹮、热爱生态环境知识
“东方宝石”催生全国有机生态大县
在洋县有机园区的陕西朱鹮酒业有限公司,一瓶瓶黑米佳酿正待装箱外运。公司副总经理杨烨介绍,朱鹮酒业拥有年产万吨黑米酒生产线,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黑色有机食品生产企业,建设有机黑谷种植示范基地2000亩,专供朱鹮黑谷有机酒的生产,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有机产业链,实现了产销一体化、农工贸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我们目前已与县内7个镇(街道)、43个村签订优质水稻种植协议,带动3200户农民增收致富。”洋县双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闫芳说,该公司目前主导产品有8大类69个单品,其中周大黑牌系列“黑米、红米”是洋县有机产品及地理标志产品的代表,所产的黑谷酒、黑米酒和脱醇黑谷酒饮品持续出口美国、日本及东南亚和香港、澳门等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作为国家首批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独具特色的有机产业已成为洋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44载风雨守望 “朱鹮”飞得更高远
在陕西洋县蓝莓实业有限公司的百亩有机蓝莓种植基地,即将着色的蓝莓挂满枝头。公司董事长刘管朝介绍说,种植基地坚持使用朱鹮栖息地的山泉水灌溉,出产的蓝莓口味独特、品质上乘,曾上过2023年中亚峰会的餐桌。

洋县蓝莓丰收在望
截至目前,洋县已认证有机产品115种、面积达18.23万亩,形成“朱鹮生态—有机种植—加工销售—文旅融合”的全产业链。数据显示,洋县生态产业年产值超50亿元,保护朱鹮带来的经济效益正逐步扩大。
文/图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胡毅
本文来自【西安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