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感恩奋进 双争有我|河北美术学院雕塑院院长曾维林:探寻历史根脉 镌刻时代印记

2025-04-28 08:01:00

4月24日,在河北美术学院雕塑院实训室,曾维林正专注创作雕塑作品《寸草春晖》。河北日报记者 许佳奇摄

“新乐自古有‘羲皇圣里’之称,伏羲文化不仅潜藏在民间传说中,更深植于城市根脉之中,这座雕塑就是为展现伏羲文化而建造的。”4月24日,记者在河北美术学院雕塑院院长曾维林的引领下前往新乐伏羲台,远远便望见一座高大的雕塑矗立在蓝天下。走近细观,只见须发浓密的伏羲神情坚毅,粗犷苍劲的气度令人肃然起敬。

这位活在古籍和神话传说里的人物,是如何以可视化形象塑造出来的?

“2017年,新乐市相关部门邀请我参与伏羲雕塑创作,还原这位远古人物的形象和故事场景。接到这个任务,我又惊又喜。”曾维林说,为使雕塑成为可观可感的文化景观,他四处求教,学习古籍中的伏羲故事,研究壁画上的伏羲表情神态,尽可能展现伏羲形象的威严气概。

“这一过程中,资料整理工作最为繁重,各类资料摞得像一座座小山。”几个月的攻关,曾维林确定了设计思路,关于伏羲的每一处细节、每一个故事,他都烂熟于心。

有了思路,曾维林开始做骨架、上泥巴、翻模、修缝、上色等,每一道工序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经过一年的创作,一座高19米、用铜35吨的伏羲雕塑呈现在人们面前,成为当地的标志性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驻足观赏。“大家的喜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好回应。”曾维林说。

挖掘伏羲文化,曾维林并未止步于此。河北美术学院雕塑院一楼展厅陈列着《伏羲·尝百草始制九针》《伏羲·结网罟教民渔猎》《伏羲·造琴瑟傩庆升平》等十大雕塑作品。

多年来,曾维林将匠心融于人物雕塑的每一个神态中,融入街巷园林的每一个细节中。在新乐,他参与设计伏羲主题公园、文化广场十多个,创作各类雕塑500多个。

在表现历史文化主题之外,曾维林还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捕捉灵感,以泥土凝塑一个个动人瞬间。

走进雕塑院实训室,曾维林的神情专注起来,他拿起雕塑刀,在未完成的作品《寸草春晖》上认真创作,仿佛所有精力都凝注于刀尖。

细看作品,雨中,小姑娘正用雨披遮挡电动车座椅,生怕爸爸送外卖回来后座椅湿了。“这是我在街上看到的一幕场景,从中能感受到女儿对父亲的深情。”曾维林说,抓住生活中每一个触动心灵的点,才能引发情感共鸣,创作出大众喜爱的作品。

曾维林的创作之路,也是他的成长之路。

1984年出生于重庆的曾维林,因为对艺术的热爱,远离家乡来到河北学艺。从河北美术学院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并陆续到各地学习雕塑经验,有了自己的审美创造。伏羲系列作品、十二生肖系列作品、中国新娘系列作品……多年的辛勤耕耘,让他逐渐成长为美术界的佼佼者,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北大工匠年度人物等。

“人生就如雕塑的过程,理想是草图,艰苦奋斗是手中的刀具,一次次将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等剔掉,使雕塑更趋完美,人生更加出彩。”曾维林在课堂上常对学生讲,写实描绘只停留在“技”的层面,而雕塑更注重写意,通过艺术的加法与减法,融合自身生命体验,把情感融入作品,让自然的美转化为艺术的美。

“虽然获得了一些荣誉,但我还是更喜爱老师这一身份,每次走上讲台,都很有成就感。我要努力发现美、展现美、激励创作美,让美育融入日常生活。”曾维林说。

“创意来自伟大时代,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曾维林表示,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如何坚持自己的艺术理想至关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火热的时代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他会坚守初心,以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投身艺术创作,同时做好传帮带,悉心培育艺术人才,为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作出更多贡献。(河北日报记者 史晓多)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美格网 赣ICP备202200843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