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汶水窑火到现代工坊:岱岳区“大汶口手造”以文化为笔,勾勒非遗与振兴的绝美画卷

2025-08-11 12:24:00

“汶水汤汤,陶火煌煌;石壶灵动,酒韵绵长。”大汶口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五千年来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智慧与匠心。从古朴神秘的黑陶,到精巧细腻的花边伞,从石壶雕刻的灵动生姿,到古法酿造的醇厚酒香,再到蓝靛扎染的天然纹路,这些都承载着历史记忆的非遗技艺。

近年来,岱岳区大汶口镇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以文旅产业为基础,成立手造产业联盟,有效进行市场化运作,以“大汶口手造”聚合为特色劳务品牌,形成产业凝聚力,注重人才培养,引才育才,以典型引路,激发出文旅产业带动就业的新活力,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守住技艺之“根”,助力传统品牌新生

“把织带压平,然后慢慢推开,绣线在绣工手上穿梭着,带着欢声笑语几名家庭妇女正在制作花边伞的伞面”,这个场景在大汶口镇的村庄里并不少见。大汶口镇一直以来就有手工刺绣的传统,这里的花边传统手工技艺由鲁绣衍生而来,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传统织绣工艺品的典型代表,在国际上有“抽纱瑰宝”的称号。大汶口花边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唐斌杰将传统工艺融入技术创新,经过画稿、刺版、印制等工序后,将物料分散到绣工家中进行手工刺绣,每一道工序都十分严谨、每一把伞都有着它独特的温暖,“大汶口花边伞”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汶口镇重视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联合区人社局对唐斌杰进行政策帮扶,为让“老手艺”在当下发挥大作用,推荐唐斌杰参加第八届泰安市创业大赛并荣获乡村振兴组三等奖;组织开展“大汶口花边伞”鲁绣技艺培训,近3年来培训达700余人次;推介培育“鲁滋鲁味 鲁艺鲁品”专业职业能力品牌、泰安市“金种子”创业陪跑项目等帮扶方式,进一步助力“大汶口花边伞”品牌发展。为进一步引才、育才、留才,组织参加全市招聘会,并在招聘会上开展直播招聘。在电商经济的带动下,“大汶口花边伞”已远销海外,年产值达1000万元,带动农村留守妇女就业600余人,人均年增收5000余元。如今,“老手艺”在现代化社会开出“新枝芽”。

护住技艺之“魂”,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

大汶口手工酿酒可追溯到4600年前,在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发掘到大量酒具,给大汶口酿酒工艺注入了“文化之魂”。“青砖窖池是根,汶河水是脉,汶阳田的粮食是魂,守住老祖宗的规矩,才能酿出地道醇香。”大汶口候氏酒坊传承人说。“三百年酒坊传承,四百里汶水飘香”,候氏酿酒创立于明崇祯年间,历经300余年,秉承古法,采用“汶阳田”纯粮酿造,传统手工技艺,在第23代传人候修明这里发扬光大。他突破传统技艺,研习出“一口三香”酿造绝技,酒色清亮微黄,初闻浓香扑鼻,再品芝香优雅,回味酱香浓郁。2016年,被认定为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为促进技术创新,推进高校教学科研与企业生产深度融合,将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在政府的推动下,2024年,山东齐鲁工业大学到泰山日出酒业开展考察交流、洽谈校企合作相关事宜,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成立了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实习教学基地”,让大汶口酿酒技术在现代社会熠熠发光。在候修明的指导下,探寻酒的竹迹队贵州队作品荣获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山东赛区省级选拔赛一等奖。以大汶口文化为依托,通过“酒文化体验”,参观者可参观酿酒现场、品鉴原浆,接待人员300余人次,带动酒品销售增长20%。目前,大汶口镇已发展4家特色手工酿酒企业,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创业达1000余人次。

发扬技艺之“韵”,育人才强技能

“石壶是原创烧制的,他不是泥,他是一块石头雕刻完又高温烧制的,壶孔是一体成型,一体雕刻的,每一层的矿物质不同,膨胀系数不一样,冷热交替就容易炸,所以我们想到了烧制,研究了8年,中间做过成百上千次试验,反复调试温度与控温节奏,手工打磨格外费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劳动创造智慧”,李氏石壶传承人李士勇在“山东手造”精品展上说。李氏石壶的雕刻手艺已经成为职业技术学院课程的一部分,他将传统雕刻工艺与现代先进的雕刻技术结合起来,通过培养技艺人才,研究创新,将“手造”形成“星星之火”之势传承,每年培育专业手造雕刻100余人。2020年12月,被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评选为齐鲁首席技师。石壶雕刻作为省级非遗,李士勇励志要将李氏石壶做成“山东名片”。

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黑陶、骨雕等文物,印证了这片土地上手工技艺的悠久历史。制陶匠人王延华既是技艺传承人,也是大汶口文化的传播者。为将文化保护传承下去,2023年,区人社局组织王延华参加创业训练营,2024年参加大汶口镇与区人社局联合举办的短视频培训,通过短视频宣传和研学等方式将大汶口陶艺向社会传播。第三届泰安“十大返乡创业农民工”宋晓斐,重拾蓝靛扎染工艺,搭上电商快车道,将沉淀着大汶口文化的古老手工艺品销往全国各地。宋晓斐正谋划打造研学基地,推动大汶口“手工业”向“产业链”转化。大汶口手造还有玻璃画、拓片、锔艺等,都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和生计。

“大汶口手造”通过政府扶持、行业发力、产业联盟的方式,近三年来,直接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6000多人次,其中 60%为农村留守妇女,从业者人均增收每年达5000余元;2024年品牌总产值达3000余万元,较培育前增长15%,衍生民宿、物流、汶阳田高质量种植等关联产业,形成“技艺传承—产业发展—就业增收”的良性循环。“大汶口手造产品,省级非遗2项、市级非遗7项、县级非遗2项,多此登上央视媒体、山东卫视,成为泰安文旅的“金字招牌”。

每一把花边伞,撑起的是家庭的希望;每一坛古法酒;酝酿的是家乡的深情;每一件黑陶器,沉淀的是文明的力量。

打造“大汶口手造”劳务品牌,推动非遗从“博物馆陈列”走向“市场化生存”,让传统技艺照亮未来 。从汶水河畔的古老窑火,到现代工坊的精密雕琢;从祖辈口耳相传的技艺,到标准化、品牌化的产业振兴——“大汶口手造”劳务品牌正以文化为根、就业为果、创新为翼,书写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大众新闻记者 刘涛 通讯员 张凤)

(大众日报及大众新闻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126.com,热线电话:05388011909。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手机,以便进一步联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美格网 赣ICP备202200843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