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AI技术滥用亮剑

科技向善 开展“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 简仁山 作
陆 夷
近日,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3个月的“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向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AI乱象“亮剑”,彰显出规范AI服务和应用、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坚定决心。
各类AI应用爆发式增长,在为人们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有一些不法分子借AI技术兴风作浪,制造虚假信息、设局诈骗、散布谣言,手段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有的声称通过“大数据分析”或“AI模型”可预测彩票中奖号、提高中奖率,有的编造“首例智能驾驶致死案宣判”等涉企谣言,把“按键伤企”当做获得流量的“密码”,还有的利用AI技术炮制涉校园火灾特效等虚假内容……凡此种种,严重混淆视听、误导公众,社会影响恶劣。
遏制AI技术滥用,已经成为各方共识,而治理难度源于技术、执行和成本等多方面。例如,如何精准划定合理使用与滥用之间的边界,怎样让治理措施有效覆盖众多平台和企业,都亟须进一步明确。以某互联网平台为例,去年该平台拦截低质AI内容超93万条,处罚同质化发文超781万篇。面对如此海量的信息,显然依靠单一主体或单一治理手段难以奏效。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深受AI换脸拟声之害的雷军,就提出了加快单行法立法进程、强化行业自律共治、加大普法宣传的广度力度等建议,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共鸣。
当AI技术驱动认知博弈进入辨别真伪更难、操作门槛更低、传播效率更高的新阶段,治理的“打法”也亟待迭代升级。近年来,从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到出台《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再到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我国逐步从政策法规、原则规范、技术标准、行业自律等多个维度构建起AI治理体系。此次专项行动,有两大看点:第一阶段重点整治违规AI产品,传授、售卖违规AI产品教程和商品,训练语料管理不严,未落实内容标识要求等突出问题,旨在强化源头治理;第二阶段聚焦利用AI技术制作发布谣言、不实信息、色情低俗内容,假冒他人、从事网络水军活动等突出问题,集中清理相关违法不良信息,处置处罚违规账号、MCN机构和网站平台,针对每个重点问题细化打法举措,以点带面推动治理创新。
当然,完善AI技术管理和信息内容管理,不可能“一劳永逸”。有专家将人工智能治理比作河道治理,强调要以疏导为主,而非简单封堵,且生态治理需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此次专项行动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打击乱象,形成有力震慑的同时,也是一次探索建立长效治理机制的有益尝试。只有每项措施都切实执行到位,才能为有效规范AI类应用网络生态积累经验、提供参考。
长期来看,向AI技术滥用亮剑,是实现人机价值对齐、引导智能向善的关键一步。在加快发展大模型的同时,给予价值对齐和安全研究足够重视,让规范和监管的脚步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方能“用AI打败AI”,让AI技术真正造福人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