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彩礼不回嫁妆不办酒席,河北“95后”夫妻省下16.6万元捐建实验室,收到三份“特别礼物”
极目新闻
该怎样给结婚留下最好的纪念,来自河北的“95后”夫妇董阔、杨赞旭写下了自己的答案:捐资助学。
4月16日,董阔和妻子杨赞旭将结婚省下的16.6万元捐赠给学校,作为两人多年感情的见证,同时也为公益事业添砖加瓦。
4月26日,是两人新婚后第五天。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新娘杨赞旭女士说道,之后如果有机会,她还会选择继续捐款,让这份爱传递下去。
从同学到夫妻,两人始终记得母校
杨赞旭和丈夫董阔都来自河北农村,两人老家所在的村庄相隔不远,但一个属于邢台市,一个属于石家庄市。两人初中共同就读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镇育红中学,互为邻班的班长。在团委的一次课外活动中,两人相识,当时交集不多,只是普通同学关系。
到了高中,两人的交往愈发频繁。“高中每次放假的时候,他都要来我家这边转车,一来二去我们就越来越熟,关系也在不断拉进。”杨赞旭回忆起当年的场景说道,“后来我们相互写信,相互鼓励学习,一步一步地从同学到朋友,然后又从朋友到‘哥们’,最后从‘哥们’到恋人,感情也越来越亲密。”
“所以在备婚的过程中,我们就在想怎样能给我们的婚姻有一个更好的仪式感,为这十多年的感情做一个纪念。”杨赞旭向记者说道,“后来我就提出,不如我们省下结婚的资金,然后捐款给母校,这样多有纪念意义。”
杨赞旭表示,自己提出这个想法后,丈夫也积极响应。两人随后联系了母校辛集镇育红中学,并和老师、校长沟通了这件事情,最后经过商议,决定帮助4所中学建设一个科技实验室的项目,并在邢台市经开区东华路实验小学打造一个“科技萌娃”实验室。
“因为我俩都是农村走出的孩子,我们觉得教育对于我们两个人的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杨赞旭表示,这也了却了自己为学校建设贡献一份力量的心愿。
无彩礼无嫁妆无宴席,家里很支持
由于夫妻俩从初中就相识,所以双方的家庭也都非常了解对方。
算起如何省下16万多元,杨赞旭说道:“我们结婚其实花销很少,中间的很多流程可以说几乎没有,比如订婚宴、求婚、各种人情往来,基本都省略了。男方没有出彩礼,女方没有陪嫁妆,甚至农村的流水席也没有。”
杨赞旭特意提到父母的支持:“我妈妈很在乎我的感受,有没有下定决心跟对方能够共度一生,这是她最考虑的一个事情,至于我去怎么支配我的资金,她们是没有任何看法的,他们最希望我们两个人能够开心,还是要感谢他们的支持。”
事实上,杨赞旭和丈夫董阔都来自农村,小时候家境条件都很一般。接受多年高等教育后,杨赞旭选择回乡创业,董阔则成为了一名军人,两人的生活由此也改善了许多。
为了回馈恩情,也为了纪念感情,两人一拍即合,便在家人的支持下决定联系学校捐款。
“三份特别的礼物”
4月16日,邢台市经开区东华路实验小学举办了一场小型的捐赠仪式,董阔和杨赞旭把16.6万元全部捐献给河北省希望工程,计划在4所中学建立科技实验室,其中6万元用于建设东华路实验小学“科技萌娃”实验室,改善乡村教育条件。
“捐款之后,我们收到了三份特别的礼物,每一份都很有意义。”杨赞旭笑着向记者介绍道:“第一个就是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在美术课上创作的石头画,两块石头分别印着新郎新娘和我们的名字,挺有心的,而且他们还写了一张贺卡,上面写着祝你们俩的爱情坚如磐石,十全十美,非常有新意。”
另外的两份礼物都来自辛集镇育红中学。“学生送给我们一幅手绘的婚纱照,非常可爱,虽然画画技巧可能稍显稚嫩,但这种表达对我们来说非常珍贵。”
说着,杨赞旭向记者透露了最后一份“神秘礼物”:“我和丈夫在初中的交集不多,没有留下合照,所以我们的中学老师专门找到了当年的学籍照送给我们,很有年代感,也很有意义,现在看起来别有一番感觉。”
谈到未来的计划,杨赞旭向记者说道:“如果有条件、有机会继续捐助的话,我俩还是选择继续做,这次不只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传承爱吧。”
极目新闻记者 陈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