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城:一粒小麦的七十二变


本报枣庄讯 从优质小麦基地里沉甸甸的麦穗到餐桌上蓬松的馒头、筋道的面条、香软的面包,到底需要多少道工序?枣庄市薛城区发达面粉集团枣庄公司(以下简称“发达面粉枣庄公司”)给出了答案。
在发达面粉枣庄公司生产车间,一粒粒优质小麦被分拣至不同的生产线,在这里经过层层打磨,最后走进千家万户的厨房。“每一批小麦入厂前,都要经过严格的抽样与质检。”发达面粉枣庄公司品控部主管赵彦华说,水分、容重、蛋白……只有把这些指标检验清楚了,认认真真把好关,才能输送入小麦仓。
清洁是粮食安全的第一道生命线。经历了层层“体检”,小麦紧接着就来到了“洗浴中心”。高效运转的机器对小麦去土、去石、去杂,确保每一粒入仓的小麦都干干净净。入仓后再经色选机的分选,发霉变质的劣质品被清理出去。
随后,进入磨粉环节。不同产线的磨粉机把麦子研磨分解,重新提纯,精细调配,最终形成多种专用面粉产品。普通小麦化身通用粉、馒头粉,优质麦则成了饺子粉、面包粉、糕点粉。
金黄的小麦变成了洁白的面粉,变化的故事还在继续。
加工车间里,面粉正与鸡蛋、香菇、碱水“交朋友”。借鉴湖北工艺研发的热干面,自带醇香;定制的鸡蛋面劲道微黄;碱水面带着鲁南小麦的扎实口感。这些挂面从薛城出发,走进国内30多个省(区、市),并出口至德国、俄罗斯市场。
除了面粉、面条,企业还开发了可食用的麦麸和胚芽。从金色麦穗到万千风味,小麦的深度蜕变之旅,是科技、匠心与产业链协同发力的成果。
“只有不断拉长产业链,才能持续开拓市场。”赵彦华的话,点明了产业发展的关键。一粒小麦,不仅承载着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心承诺,更是薛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孟令洋 通讯员 杜文正 胡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