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他最大的成就感来自治病救人

2025-05-05 08:14:00

陈跃的采访,很难约。这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主任,除了坐诊看病,还承担带教学员、医学科研等多项工作。

但患者找他,并不难。“问题不大,按时吃药,有啥疑问随时手机上问我。”4月23日上午,记者来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健中心院区核医学科门诊室时,陈跃正拿出手机,跟一位从广元来的患者添加微信好友。

翻开陈跃微信通讯录,好友已有4000余名,病患、家属占很大比例。“我们为上百个特殊病患分别建立了专属诊疗群,方便及时交流沟通和研判诊治。”

当天看完门诊,午饭简单对付两口,陈跃又赶往医院的忠山院区,下午的主要工作是分析患者报告、给学生讲课。“核医学是当今发展最快的临床学科之一,核医学诊断能早期发现病变,且诊断治疗安全无害。”陈跃介绍,如今每年有数千万人接受核医学诊断。

有意思的是,在忠山院区核医学科的办公室里,有一棵长在房间里的百年香樟树,它穿过屋顶,长得枝繁叶茂。

这棵香樟树也见证了核医学科的发展:上个世纪90年代,核医学科还是一门“豆芽”学科。如今,在核医学领域深耕30余年的陈跃,带领团队向着“建设国际一流的核医学科”不断迈进。不仅如此,陈跃团队还研发出放射性新药,用于骨转移精准靶向治疗,一举突破进口药“卡脖子”难题,成为中国核药转化的里程碑。

“我们在全国率先开展锕-225治疗转化,实现神经内分泌肿瘤、前列腺癌诊疗一体化。”陈跃介绍,患者接受核医学治疗不用去国外,还降低了治疗费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多个城市的患者都慕名到泸州治疗。

4月28日,陈跃在北京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表彰。第二天他就回到泸州,参加医院的一场多学科联合会诊。

“我最大的成就感来自治病救人,这是一名医生的本职所在。”面对这份国家级荣誉,陈跃表示今后将继续搞好核医学的科、教、研,尽全力减除患者病痛。

记者手记

一头敢想敢干敢试的拓荒牛

今年57岁的陈跃,虽然每天工作繁忙,但面对病人,他不急不躁、耐心答疑。

这份耐心,是他过去30多年科研、诊疗、教学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拿突破进口药“卡脖子”难题举例,他说这是团队坚持20多年在实验、标记、鉴定、合成、提纯、转化等几十个研发环节不断试错中熬出来的成功。

在忠山院区核医学科办公区,有一尊拓荒牛雕塑。工作之余,陈跃喜欢在拓荒牛雕塑周围走走看看。

像陈跃这样的核医学科研究者,又何尝不是一头敢想敢干敢试的拓荒牛?(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杰 泸州观察 郭慧琳)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美格网 赣ICP备2022008433号-7